[被討厭的勇氣導讀-陳彥宏老師]如何活得更自在?

[被討厭的勇氣導讀-陳彥宏老師]如何活得更自在?

陳彥宏

為何我們活得不快樂?因為我們都缺少了被討厭的勇氣!

在這世界上,有許多的人選擇活在別人薄薄的兩片嘴唇當中,他們做許多自己其實不想做的事,他們勉強自己,只因為害怕做自己會被人討厭,害怕別人異樣的眼光…

但,做自己說的容易,又該怎麼做呢?我要怎麼在做自己跟與人相處上找到平衡點呢?

今天,我們邀請到Life Coach首席講師-陳彥宏老師來與我們談談被討厭的勇氣 。

 

老師簡介:

彥宏老師是國內少數同時具有NLP【神經語言程式學】催眠、團康背景、與銷售實務之創意講師;NLP及催眠背景讓他的演講直指人心,團康的經驗讓他的課程活潑有趣而銷售實務讓他的課程易學易用。

近年來彥宏老師的教學足跡擴及兩岸三地、星馬地區,以其數十年之教育訓練實務經驗,對於溝通、激勵、銷售、創意、服務與團隊整合均有獨到見解。 趕快來聽聽今天的訪談內容。

[audio_player style=”1″ url=”http://mastermsk.com/wp-content/nlpchen.mp3″]

點滑鼠右鍵下載訪談錄音檔

想立刻看重點嗎?請找尋你感興趣的段落!

02:11 – 什麼是NLP?為何全球500大企業都在學?

06:50 – 阿德勒心理如何讓你活得更自在?

12:05 – 該如何運用目的論,讓自己真的超越正向思考?

18:06 – 當NLP與被討厭的勇氣結合,會怎樣呢?

24:21 – 面對令人害怕的改變,我們該怎麼面對?

58:54 – 總結

被討厭的勇氣

訪談內容:

小安老師:今天要跟大家介紹心靈類排行榜第一名,也是大家非常熱門的書叫「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是屬於阿德勒的心理學,我們今天邀請一位NLP專家,將用不一樣的角度來探討阿德勒心理學,讓我們歡迎NLP專家陳彥宏老師。

 

陳彥宏:大家好,我是陳彥宏。工作是協助企業做員工培訓,而我主要在研究NLP(神經語言程式學),NLP是我們人類行為的說明書。

 

我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NLP,1970年創始人John跟Richard發現人常說潛能無法發揮,事實上,假如有一本說明書可以讓我們按表操課,那我們就能發揮這些天生的能力了。

 

所以他們當時就去觀察和模仿一些優秀的心理學家,包含:家族治療、完形治療、催眠治療…等等,整理他們的行為模式,漸漸發現人的行為不像是我們認知上的不可預期,甚至是有一些邏輯和步驟,我一直不喜歡用電腦來形容人腦,因為人腦比較複雜,但NLP研究發現,人腦和電腦有些運作的模式是類似的,我們在電腦輸入一個訊息,就會接著輸出,人腦也是一樣。

 

有時我們講一句話,對方就會開心;我們做一個動作,他就會沮喪、在意,而這個模式若能有系統的整理,將對我們在人際上的互動、情緒管理或者做銷售及其他事情上,都會很有幫助。

 

前陣子我朋友拿出了全球500大國際企業名單,他發現這500大企業中,光是受過我NLP訓練的就有10幾家。尤其在歐美國家一些我們叫的出名字的大型企業,他們都要求這些主管必須學習NLP課程,因為NLP是研究人的行為模式,當你需要跟人互動、需要領導人、帶領人時,它是很有幫助的。

 

安:陳老師今年是不是會到商業周刊的業務講堂中開講?

 

陳:商業周刊在2013年邀請過我一次,那時我談的是NLP運用於銷售領域,當時他們請學員做課評,結果我是當時最受歡迎的講師,他們今年舉辦的是將歷屆最受歡迎的講師找回來,也的確,我今年還是運用NLP的技巧去談在跟客戶互動時,要如何縮短成交的時間,讓成交速度加快,甚至中廣最近也邀請我去演講如何用NLP做人際的溝通。

 

這幾年,如果你有去逛書店,會發現NLP的相關書籍越來越多,因為有越來越多人想要了解。既然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面臨人際溝通的問題,不管是親子、兩性、老闆或同事之間!到底我要如何更了解人的行為模式?更了解人性?到底我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去跟他溝通?進而產生影響力?我覺得那對每個人都很有幫助。

 

安:那能不能也請老師來談談最近很紅的阿德勒心理學?

 

陳:我前陣子辦了導讀會談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我非常喜歡,甚至在看完後,還一次拜讀完阿德勒的其他著作。我先跟大家介紹阿德勒,在這本書暢銷前,我相信很多人沒有聽過阿德勒,包含我在內,而講到心理學家,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弗洛伊德,所以在一開始,我們先來討論弗洛伊德與阿德勒在心理學上有哪些差別。

 

弗洛伊德是傳統心理學的主流學派,概念是事情發生一定有原因,因此在弗洛伊德學派的心理治療中,當你進到心理醫師的診療室裡,坐在輕鬆舒服的椅子上,他會開始問你很多的問題,尋找你小時候是不是有創傷,或是過去有什麼經驗沒有被滿足,或是小時候是否有突發經驗,造成你現在的狀況?

 

弗洛伊德的概念是,假如你現在不敢上台做剪報、不敢上台演講,我們就來探索,也許是小時候上台時,被同學笑而造成創傷,或者小時候曾因說錯話,而導致不敢向別人表達。找到經驗,解決經驗,對你此刻的狀況和經驗就會有幫助。

 

阿德勒的概念是,比較不在乎這件事發生的原因對我有什麼影響。他說:「你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目的的。」甚至創傷、難過都是有目的的,你不是因為男朋友對你不好,你才難過,而是因為你難過,所以創造出你男朋友對你不好的情境,讓你可以難過。這聽起來很哲學。

 

為什麼我會說在看阿德勒會感覺似曾相識,這與我當時很喜歡學習NLP的原因有關。NLP比較不在乎事情發生的原因,它在乎的是從這刻開始,我能做些什麼?因此未來會有些改變。

以我們剛才的簡報例子來說,傳統弗洛伊德的心理學上,你不敢上台做簡報,你可能需要去思考以前是否有創傷?進而去解決,好讓你現在能做突破。

NLP認為,現在不敢上台做簡報,你該做的是我現在可以做些什麼改變?好讓我上台做簡報這件事情能做的比較好,我可以改善這個問題。

 

因此NLP在現今,尤其企業當中非常受到歡迎。因為你不敢上台做簡報,你的主管上司並不會在意你小時候是否有創傷,他在乎的是你的工作需要做簡報,你需要去調整,進而讓你的簡報可以做更好。

 

我們再結合阿德勒學說,事實上我不敢做簡報的這個行為,我是有目的、有動機的,我的目的是避免失敗、避免接受別人異樣的眼光,這可能都是我的目的,因此我結合剛剛的NLP,我現在要做哪些改變?當我可以清楚了解我的目的是什麼時,因為察覺到,我就可以做調整,讓上台這件事情可以同時滿足我的目的,改變也許就會因此發生。

 

阿德勒學說我覺得很棒的是,他讓一個人不會那麼宿命,弗洛伊德的概念聽起來就有點宿命,「正因為以前發生了什麼,所以我現在變成這個樣子」,正因為小時候父母親沒有好好照顧我,所以我現在不敢跟人互動;正因為小時候上台被同學用異樣眼光看待,所以我現在不敢上台,或者不敢在人際當中,自在的表現,我們不能說這個概念是錯的,但如果以NLP的角度來談,它有很多假設前提,它不是定律也不是定理,它是可以被挑戰的。

 

就像剛剛弗洛伊德的學說是原因論,跟阿德勒的目的論,我覺得這兩件事都可以被挑戰。可是真的每件事情的原因論都可以影響我這麼大嗎?我可以去挑戰它。阿德勒的目的論也是可以被挑戰的,「我正因為以前發生什麼事,所以才這樣!我哪知道我現在的狀況有什麼目的?我真的沒有目的,我沒有想那麼多。」這是可以被挑戰的。

所以NLP用一個很好的方式來解釋這叫「假設的前提」,它不是定論,而是一種假設,但我喜歡這個假設,當你相信這個假設,這個學說對你是有幫助的。

我喜歡阿德勒目的論假設是因為,它讓我覺得我的人生是可以自己負責的,我是可以不需要那麼宿命的,我的未來可以因為我願意改變而變得更好、更不一樣。

 

剛好昨天發生了一件事情跟大家分享,我參加了一個講師社群,在社群裡每一個人會輪流舉辦聚會,我們的社群中有100多人,每次聚會少至30~40人,多至70~80人,剛好這次輪到我與夥伴在下個月要舉辦聚會,由於我們很擔心報名狀況,所以在之前做了一系列的鋪承,將邀請哪些大牌講師、有什麼活動,每個星期都鋪陳一些新訊息,同時在母親節當天開放報名,只有50個名額,也許是因為這樣的鋪陳,在母親節當天12點開放報名,到當天晚上11點,就全部額滿了。

 

以我主辦單位的角度,我應該很開心,就像江蕙演唱會被秒殺一樣,我說我們難得辦一個活動就秒殺,可是對我而言,我又學到一個很好的課題是,從不能開始報名之後,有很多不一樣的意見來了:「為什麼要讓大家去搶呢?我們都是成員,都是社團會員也有繳年費,為什麼不能讓每個人都參加呢?每次活動都要搶,那我們為什麼還要繳年費啊?繳年費就是代表每個人都有機會的,我們覺得這次的活動很棒啊!我們每個人也都想參加啊!為什麼只有50個名額呢?」開始有各式各樣反對的聲音傳出來。

 

對我而言很開心的是剛好這陣子在看阿德勒的書,同時我有NLP相關背景,這時我就從阿德勒的角度去思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聲音?這些聲音出現的目的是什麼?

 

第一個目的可能是希望我們這個社群越來越好,否則他也許不用提出來。

第二個目的是,這個活動這麼好,你不讓我們參加,很可惜啊!

當我從目的論去思考時,我就不會把這些反對聲音當做是讓我困擾的事情,於是,我在一個網路平台當中,第一個感謝大家支持這次的活動,我們很難得有一個活動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秒殺了;第二個,我可以理解大家的目的,比如說,理解大家的目的是為了社群越來越好,同時感受到大家覺得此次活動值得參與,也謝謝大家的支持。

 

我去認可其他成員的目的,接著才提出解決方案,比如:我們接下來會清點是否有人重複報名,或是搜尋大一點的場地,我的目標是,既然大家這麼踴躍,那只要大家願意,大家都能夠參與!

 

用NLP裡的一句話來解釋阿德勒的學問,「所有的行為背後都有正面的動機。」也就是,所有的行為它可能都是負面的,但它的出發點都有正面的目的。所以如果我把NLP的學問和阿德勒的目的論結合,我就可以選擇啊!我就會發現人是可以選擇、可以改變、可以決定的,所以我們選擇看待每件事情背後的正面出發點和目的,如此我就能比較自在。我在處理這些信時,我不僅有學習,我遇到這樣的狀況又能更從容的去回應。

 

阿德勒這本書叫「被討厭的勇氣」,其實並不是鼓勵大家要去做被討厭的人。我在一開始看到書名時,我也很好奇為什麼有一本書要鼓勵大家被討厭,不是大家都想要成為一個被喜歡的人嗎?為什麼要鼓勵大家被討厭?它裡面有一句話很棒:「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所謂的自由,我更深刻來解釋這句話就是,有時我們會覺得為什麼這個人可以這麼自在?

 

有時我跟朋友去看電影,我是很融入劇情的人,看電影會跟著哭、跟著笑,那時朋友說我很誇張,我也開始想著,對!我好像不應該情緒這麼容易表現出來,讓別人看到我的情緒,可是在我看完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後,我更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中,開心時就大笑,難過時就哭,因為這就是最真實的自己,所以,被「討厭的勇氣」想告訴我們的是,它不是要鼓勵你被討厭,它要鼓勵你做很多事時,不見得要先想那麼多,「他會不會這樣想?」、「他會不會這樣看?」

 

我們人的一生不是活在別人的眼光裡,也不是活在別人的嘴巴裡,你管別人怎麼說?你管別人怎麼看?你就做最自在的自己!而當你很自在的展現自己時,別人反而會特別喜歡你!他會覺得這個人不一樣,很有人味,不是機器人,好像沒有感受、沒有感動、沒有挫折。

 

我昨天看到一個繪本畫家,畫了憂鬱症這件事,他說世上有很多的朋友可能都有憂鬱症,但我們看不出來,因為有兩個最容易掩蓋武器,第一個叫做「笑」,第二個叫做「我沒事」,所以當朋友跟他互動時,他就要笑笑的,好像我沒事,因此我們沒有發現對方需要我們的關心、我們的協助,可是人總有一天撐不住了,當他爆發我們才去說你怎麼會這樣?你要早點說啊!你說的話,我們一定會站出來、陪伴你的!

 

其實很多時候當事人想太多了,我們怕被別人討厭,我們沒有辦法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我們要表現出我很好、我沒事,因此,很多在最需要別人的時候,別人並不知道,而在阿德勒這本書裡,讓我看到一件事,我甚至也在我的網誌中寫了一篇文章,因為我的粉絲團是針對業務員的,所以寫了這篇文章,也是這本書給我的一個反省,我說:「業務員,你需要有被拒絕的勇氣。」很多業務員為什麼不敢做銷售?因為害怕被拒絕。

 

可是他沒有想到的是,如果你沒有開口,你永遠不可能成交。在你還沒有開口前,就算沒被拒絕,也是沒有成交的,你開口之後,就算被拒絕了,頂多是回到你沒有成交的狀態,你一點損失都沒有,可是你開了口,不小心成交了,每一筆訂單你都是賺到了,那為什麼我們會沒有勇氣?

 

這本書裡面提到了一句話,我非常喜歡也常用來鼓勵我的學員,它說:「人只有在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會有勇氣。」

 

換句話說,我剛為什麼說業務員害怕被拒絕?因為他沒有勇氣去開口,因為他不認為自己提供的產品很有價值,他不認為自己跟其他的業務員不一樣,他不認為自己很有價值,他不認為自己的服務很有價值,因此他沒有勇氣開口,也害怕被拒絕。

 

在生活當中,我們有太多這樣的經驗了,以剛的例子來說,為什麼你沒有勇氣上台做一個簡報?你的老闆要你上台做簡報,這次簡報就靠你了!你說:「我不行,我不行!」事實上在你說我不行的時候,你有一個目的,你沒有看到自己真正的價值,你認為上台沒有辦法把這件事情做好,你認為上台後,沒有辦法扮演好簡報者的角色,因為看不到自己的價值,所以在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會輕易的放棄、畏縮、擔心、害怕,這本書中有句話:「光是你的存在就很有價值。」這句話讓我有很深的思考,我們總說每個人在社會中都像是個小螺絲釘,每個螺絲釘都很重要,可是每當我們說這句話時,好像都是在說別人,對別人說,你這根螺絲釘很重要!那為什麼我們沒有反過來想,只要我們存在,我就是一個重要的螺絲釘,我就有價值,我就應該要發揮出我的價值,當每個人都能看見自己的價值時,我們的社會才會進步,你更有勇氣突破,我們才會改變,你才會願意開始跨出你的舒適圈,去嘗試不一樣的生活,套句阿德勒的話來說:「你才會有讓自己改變,變得更幸福的勇氣。」

 

安:對。但很多人都會說,我的價值是什麼?我價值的意義又是什麼?也從來沒有人這樣對我說過。

 

陳:我自己很喜歡這本書,也鼓勵公司的同事都看這本書。

有位同事看完這本書說:「老師,我覺得這本書每個人都應該要有一本,我應該要再多看這本書幾次。」他覺得每一次看都有思考的點。這本書的封底有段話:「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問題在於你是什麼樣子。」也就是,你怎麼看待你自己,將決定你的未來、你的生活、你的人際關係

 

你認為你是一個積極的人,就會表現出積極的樣子,過充滿積極的生活;你認為你是一個什麼事情都做不好的人,你就會表現出我這個東西又做不好、又失誤、又粗心大意了。人可愛的地方在於,我們會不斷的去證明我們是對的,我喜歡一句有點直接的話:「人到死都在證明自己是對的。」當你相信自己有價值,你會證明你自己有價值;當你不相信自己有價值,你也會證明自己沒有價值。

 

如果以阿德勒的目的說來講,你這輩子的目的是來幫助別人的,你可能會像台東賣菜的陳樹菊太太一樣做很多善事,因為她認為人生下來的目的就是來幫助人,但如果你認為你人生的目的,生下來就是還債,的確也有很多人認為自己的宿命生下來就是還債,我就是上輩子欠他,我這輩子才會這麼辛苦,所以阿德勒這句話說的很好,他說:「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問題在於你是什麼樣子。」也就是你怎麼看待你自己,終將擁有那樣的生活,那樣的人生,那樣的未來。

 

這本「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容易閱讀的書,他用故事的型式來敘述。

有一位年輕人對這世界充滿好奇,血氣方剛,他聽到一位哲學家說:「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問題在於你是什麼樣子。」甚至說:「你所有的創傷都是有目的的。」他實在無法接受,所以去找這位哲學家,事實上他是要去踢館的。

 

這本書裡分成5大章節,這5大章節分別是第一夜、第二夜、第三夜,這邊的夜不是頁數的頁,而是夜晚的夜。

 

這個年輕人第一個晚上去找這個哲學家跟他討論,我覺得中間有一些哲學的辯論,在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晚上,透過這個對談,你會慢慢了解阿德勒學說到底在說些什麼,阿德勒的目的學,甚至有人稱之為勇氣心理學,因為他在鼓勵你活的更有勇氣、更自在,那到底對我們有什麼幫助?我們現在就從第一個夜晚談起。

 

它的第一章節,叫做「否定心理創傷」,光是這個主題,很多人看到了就會覺得:「天啊!心理創傷就是心理創傷啊!真的就是小時候有發生一件事情,所以我現在才會這樣啊!我怕水是真的!因為我小時候差點溺斃了。」

 

那為什麼要否定心理創傷呢?它裡面有一段話,我覺得為阿德勒學說做了一個很精準的定位,他說:「如果只聚焦在過去的原因,想用他來說明一切的話,就會落入決定論的框架中。」也就是說,過去所發生的事情,已經決定了我們的現在和未來,並且無法動搖。其實追究的不應該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

 

阿德勒並沒有否定過去的原因,他認為我們更應該追究的是,我現在之所以會有這個行為,我的目的到底是什麼?例如:生病,應該沒有人喜歡生病,但如果我們從目的說來看,「啊~我生病是因為我之前做了什麼事情,是因為我之前沒有照顧好,是因為現在的環境…」,我覺得歸咎自己之前是一種學習,但最怕的就是總歸咎別人,那麼你就永遠無法改變。我身體不好是因為我媽媽在我小時候月子沒做好,所以我身體一直不好,如果一直歸咎,那麼身體不好這件事,將永遠無法改變;從阿德勒的角度是,你做的任何事都是有目的的,你為什麼生病?事實上生病是有一些目的的喔!例如:你生病的目的是要討愛、討關心。

 

我記得當年在國外上催眠治療師的課程時,有一個案例是一位英國老太太,她獨居,70幾歲,她的身體大概每3個月就會有一次狀況,到醫院檢查也沒發現什麼狀況,總是住院個2、3天就離開了,她不是裝病,可是很奇怪,她的身體有一個週期,每三、四個月就要進醫院一次,後來透過心理學家及催眠治療師的協助,發現她生病的這個行為是真的有目的的,她的目的是被關心,她每次只要生病,她的孩子和孫子們就會打電話來關心,甚至去看她,但她不是裝病,可是因為她的目的被滿足了,所以生病的這件事就解決了!但如果一段時間,生病的目的沒有被解決,她又會再進入那樣的狀態,所以當時的催眠治療師跟心理學家給她家人的建議是,要隨時打個電話回家關心她,甚至有空就去看看她,當家人這麼做之後,她生病的行為好像就沒有了!所以我們現在看到你遇到的挫折和困難,可以對照它裡面有句話說:「問題不在於經歷過什麼事,而是如何解釋它。」

 

安:怎麼賦予它意義對嗎?

 

陳:如果用NLP的角度來講,我很喜歡的一個概念是,事情本身沒有任何的意義,事情本身更沒有所謂的情緒,情緒都是我們賦予意義之後產生的。

 

我們解讀的方式不同,你就會帶出不一樣的情緒,也許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解釋就會帶出不同的感受,有的人就會解釋為:「他就是要找我碴!他明明知道我現在的工作已經很忙了,他還要丟一個這麼重要的事情給我,根本就是要看我出糗。」

 

但也有的人的解釋是:「哇~我的主管很看重我!他把最重要的任務交給我,他一定是很信任我的能力!」同樣主管交辦一件事情,卻會得到不同的反應,而這些反應來自於你怎麼解釋這些事情。

 

所以重點不在於發生了什麼事、經歷了什麼事,真正的重點在於,你怎麼解釋它?

 

我拿昨天在社群舉辦活動的例子來說,我也可以解釋成這些人不貼心,辦活動已經這麼辛苦了,還丟出這些問題,明明早就提醒大家要報名,別人來得及,你就來不及嗎?我也可以這樣解釋。

 

但我喜歡解釋成他們是因為關心,想要越來越好,想要參與。你辦的活動有這麼多人想要參與,這難道不是件很值得驕傲和榮幸的事情嗎?的確有這些不同的意見產生,但關鍵不在於經歷什麼事,而是在你怎麼解釋這件事情。

 

安:對,因為我們常常會掉入自我陷阱中,不是情緒很糟,而是覺得自己很糟,所以當你很清楚知道你的目的、解讀、賦予的意義是什麼時,你就不會被事件困擾住。

 

陳:它裡面有一句話時時給我提醒,當我看到這句話時,我還停下來思考了一下,我覺得這個問題是現代人很容易碰到的問題,阿德勒說:「我們需要的不是更換,而是更新。」我覺得這句話對現代人來講,更是當頭棒喝!

 

我曾經聽過一個故事,有一個老太太結婚60週年,已經80多歲,所有的人都去為他們慶祝60週年的婚宴,甚至當地還有小報社去採訪,這對夫妻算是模範夫妻,不會聽到他們吵架和爭執,結果一位記者問:「請問你們的夫妻關係為什麼可以維持的這麼好?現在的人動不動就離婚,為什麼你們可以在一起60年?而且大家都知道你們很恩愛,感情很好。」結果這位太太講了一句我覺得非常有智慧的話,她說:「最大的不同就是,你們現在的年輕人只要東西壞了,就會馬上換新的,而我們那時候東西壞了,只要修一修就好了。」所以阿德勒說,我們需要的是更新,更新是指我們要不斷的進步、成長和突破,而不是不斷的更換。

 

安:我突然想到我身邊的一個例子,也是一對老夫老妻,他們常常吵架,我也會想,為什麼這麼常吵架,可是也不會分開?他們說吵架都是為了對方好,是特地要為了增進感情才會吵架,所以他們目的的前提是為了對方好,每次吵完就會思考對方是為我好,才會去做這件事。

 

陳:不過我覺得這對夫妻真的很有智慧,用阿德勒的概念來說,每件事情都是有他的目的的,如果我們彼此都能了解對方目的的出發點是良善的、是為對方好,是為了彼此的關係好,在當下,也許你的手段或做法是對方無法接受的,但事後去回想,他的出發點和動機可能是為了我們的未來更好,或是為了維持這段關係更好,於是你就能慢慢的接受了!這就是阿德勒說的更新的概念。透過每一次的調整,越來越好,關係越來越好,事情的發生也越來越好,而不是動不動就我要換掉。

 

阿德勒也談過,如果我們太宿命論,你會覺得自己無法改變,除非我有個全新的人生。所謂全新的人生是把過去的全部遺忘掉,把過去發生的事都一筆抹消,我才有辦法過新的生活。可是阿德勒的概念是,他承認你過去的確有那些經驗,那經驗是事實,已經發生了,但關鍵不是發生什麼事,而是你如何定義它,所以你可以給他不一樣的定義。

 

我在輔導我的學員時,我很喜歡問一個問題是:「當一個人遇到挫折和挑戰,甚至覺得有一個難關時,在這事件當中,你有什麼學習?」當你去想有什麼學習時,你就會去重新定義它,當他去思考「學習」,已經發生的就是事實無法改變,唯一可以改變的是你對它的定義不同,這件事情給你的感受就會完全不一樣。所以你可以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事情,你可以把它定義成一個對你有幫助的經驗。

 

于美人曾經講過一句話:「人生沒有一個經驗是用不到的。」我很能夠體會這句話,也許在當下的經驗中,你會覺得為什麼要這麼苦?為什麼我要這麼挫折?為什麼我要面臨這樣的難關?可是經過一段時間回頭看,你發現因為那個經驗,你學到更多,成長更多。

 

我在幾年前曾因為一次腦膜炎住院,那次一住就2個半月,真的很辛苦,由於當時腦壓過高,腦部發炎,醫生固定有一個手術要在腰椎的地方,刺進一根很粗的針,引流出你的腦髓液,這時候腦壓才會下降,這在保險裡面是一個小型手術,可是我住院的2個半月裡,光是這個小手術就做了40幾次,每次做完就要平躺12小時不能動,因為有傷口,所以完全不能動,這是最辛苦的時候。當我回過頭看這四年前的經驗,我發現有時候我在分享、講課、講故事,會有些深度,會講到人的心裡面,讓學員有觸動,讓聽眾感動,好像是生病之後才開始的。

 

那場生病給我最大的學習和獲得是,讓我對人性更理解,我對一個人在痛苦時會有什麼感受我能感同深受;對於人際互動中,有很多人給予我協助與幫忙,讓我體會別人為什麼在適當的時候要給予協助,來幫助人。我現在看待那場病的目的是,它希望讓我成為一個更有影響力的人,透過這場病,我的語言、溝通和人際互動可以更有提升與進步,這麼說來,那場病的確是我人生很重要的禮物!

 

安:我有一個問題,常常在當下我們無法這麼理智,都是事過境遷回過頭看才會覺得自己當初怎麼會卡在這裡。你覺得這是需要透過訓練才能養成,還是遇到這件事的當下就可以改變?

 

陳:其實改變是這樣的,我們今天來談一件事,為什麼我們有時候當下沒有改變?因為我們當下沒有覺察。我自己認為覺察力是學習力之母,沒有覺察到,人永遠不會改變,如果以NLP的角度來談覺察,覺察分成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對外的觀察,例如:別人怎麼看待這件事情?環境有什麼樣的改變?這是對外的觀察。

 

但NLP更在乎的是對內在的觀察,例如:我們在做這件事情時的感覺如何?這是對內在的觀察。NLP裡有個技巧可以跟大家分享,叫做時光線,時光線是指我們發生的事情是有時間性的,例如:我在四年前生腦膜炎的那場重病,而現在我正在錄這個節目,等等我要回辦公室開會,這就是時間線。他有分過去、現在和未來,甚至我下個月的講師活動即將展開。而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在「當下」,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去做調整。

 

我很多學員在當下無法做調整時會說:「老師,我覺得我這個關卡很難,我覺得這應該是我人生最大的關卡了!我覺得我卡住卡關了。」

 

我通常會這樣回應:「你是否曾經也有這樣的經驗?在那個當下,你覺得好像卡住出不來,可是過了3個月或半年,回過頭去看,你又會覺得好像也還好。」

應該有這樣的經驗吧?我相信每個人都有。

 

這時我會告訴他:「如果過去你有這樣的經驗,那我們現在來假裝你已經是3個月後的你,或者半年後的你,請你告訴我,3個月後的你可能在做什麼事?半年後的你可能在做什麼事?那時誰會在你身邊?你的心情如何?」

 

我會去請他們想像3個月後、半年後、甚至是一年後的自己,先去想像那時候過什麼樣的生活,在做什麼事情?之後我會問他一個問題:「請你現在用3個月後,半年後的自己來看待你現在的問題,你有什麼學習?或者你發現了什麼?」

 

我刻意把他的思維拉到了3個月後、半年後的狀態,回過頭來看這件事情,很有趣的事是,很多人會很神奇的說:「雖然我現在還是有點難過,可是我知道這個難過會過去的。」光是有這個察覺就很棒囉!或者我發現,我也許需要去做些什麼事情,可以讓我這個難過的時間縮短。我很認可一件事情是,人都會有情緒,情緒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當你有情緒時,你要如何透過自身調整?像我在談正面思考,事實上正向心理學也是阿德勒喔!因為正向心理學也是告訴我們要專注在對的地方,也就是你需要去做「不同的定義」,這件事情的意思就會完全不一樣。

 

在正向心理學裡,我察覺到一件事情是,它很認同人可以有負面的情緒,但是正面和負面的最大差別不在於正面的人不會負面,而是正面的人一旦覺察到自己的負面時,他會很快的調整,讓自己脫離負面,然後進入較正面的情緒;那負面思考的人通常是沒有察覺到自己在負面,所以我們剛說覺察很重要!他沒有察覺到,因此一直沉溺在負面情緒當中,如果用阿德勒角度來說,就是太樂在其中!

 

有些時候你難過是有目的的,小朋友在哭鬧也是有目的的,他的目的是要引起別人的注意!他的目的是要討抱抱和愛,而成人也一樣。你會覺得為什麼我已經跟你說了那麼多次了,不過就是失戀嘛!為什麼你要難過這麼久呢?也許你的朋友正痛病快樂著,好像很痛,可是因為別人的關心、別人的在乎,讓他好像有點滿足,因此他沉溺在這樣的情緒很久。

 

陳:阿德勒提到所有的煩惱都與人際關係有關。你可能有金錢的煩惱,為什麼有金錢的煩惱?因為你擔心沒有錢你就不能過好一點的生活,這可能跟人也有關係,你不能買東西,不能讓家人過好生活;另外工作上的困擾可能也與人際有關,家裡的困擾也跟人際有關係,所以我覺得他這句話講的很有道理,所有的煩惱都與人際關係有關。

 

我覺得裡面有一個單元可以跟大家分享,他說:「你要學會割捨別人的課題。」有時候我會遇到憂心忡忡的家長,不外乎是他的孩子面臨什麼樣的問題和困擾,甚至近幾年,我聽到很多的家長會擔心孩子出社會沒競爭力,因為孩子的抗壓性不夠,基本上遇到說自己孩子抗壓性不夠的家長,我都會問幾個問題:「他從小到求學的階段,你有沒有給他任何的壓力?」大部分的家長什麼事都照顧的好好的,給孩子零用錢、怕他沒吃飽、怕他沒穿暖,什麼事都照顧的無微不至。

 

如果你在家裡就沒有給孩子壓力,出了社會卻要他有抗壓性,我會覺得關鍵是我們好像要求太多了!你明明沒有給他任何的壓力,卻要他出社會後,突然要有抗壓性,它不能無中生有,他沒有過學習抗壓性的經驗,他要如何變得有抗壓性?

 

阿德勒:「割捨別人的課題。」這可以讓我們更多人更自在些。你不是為了要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我沒有必要去滿足別人的願望,你不要因為你的父母親一定要你成為怎樣的人,然後你就要變成那樣的人,你不需要對醫學沒興趣,卻因為父母而去念醫學院,如果你真的勉強自己去念醫學院,你也要清楚自己是有目的的,你的目的可能是要取悅你的父母,如果你的目的也是你能接受的,那你就去做吧!但如果你覺得你沒有必要取悅他們,那你就沒有必要以他們的眼光來活。

 

同樣,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望而活,當別人不能如你所願的行動時,你不可以因此而動怒,因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

 

我常常在輔導一些大學生時,會遇到一個問題:「老師,我對他那麼好,他要追另一個女孩、我對他那麼好,百分之百投入,為什麼他一直拒絕我?」甚至我們看到很多社會新聞,有可能他百分之百投入追求另一個人,再不斷被拒絕的同時,他受不了了,就可能有些社會新聞的事件產生。

 

你有追求別人的權利,但對方也有權利去接受或是拒絕你。你要去對一個人好,例如父母對孩子好,是你願意對他好,但對方是否能對你的好有相對應的回應?他是有他的權利去做回應的。你會擔心,他這樣出了社會沒有競爭力,他這樣以後會被別人看不起,這就是阿德勒說的,你必須要學會割捨別人的課題,這不是你的課題,而是他的課題。

 

如何區分誰的課題?阿德勒有一個很簡單的方式,他說:「你要想想,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最後由誰來承受?」那就是誰的課題。

 

我前陣子遇到一個家長,她很擔心,她說孩子不喜歡念書,整天喜歡跳街舞,她一直鼓勵孩子要把成績提升,兒子卻說,現在也有很多人跳舞跳出自己的一片天空,可是這個媽媽還是很擔心。我們用阿德勒的這句話來說,這個決定帶來的結果,最後是誰承受?不管最後他是決定跳舞,還是決定用功念書,最後決定的結果是孩子要承受的,因為這是他的人生。因此,這是誰的課題?是孩子的課題,就不應該是父母親的課題。

 

一樣的,很多時候比如朋友很沮喪、很難過時,我們在安慰他,甚至安慰到最後還是一樣沮喪難過,你最後生氣了!「拜託!我們跟你說了多少次了!我們是為你好,你怎麼不知道?」可是,他想選擇繼續難過下去,對他有任何的影響的結果是你朋友的課題,不是你的課題。

 

這個單元讓我學習到很多時候我們都期望成為拯救者,我要拯救你的人生,我要改變你,我要改變你的決定,我希望你過的更好,很多話在對方耳裡聽來是很有壓力的,比如說:我就是為你好我才會這樣說、我就是為你好我才會幫你做這麼多,而這句話的背後也代表一件事情,我們沒有搞清楚這到底是誰的課題,也因此很多希望自己是拯救者的人,最後成為了受害者,「好難過,為什麼你聽不懂?我為你想,你為什麼還是這樣?我明明都是從你的角度出發啊!可是你為什麼無法理解?」、「我那麼愛你,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為什麼不能接受我?」

 

如果你去看這本書,你可以去思考一下,我們是不是也犯了這樣的錯誤?我們難免會犯這樣的錯!而且我們還會打著一個冠冕堂皇的一面大旗:「我真的就是為你好!」可是,你為他好是你的決定,這是你的權利,你可以為別人好,但是不管你怎麼對他好,那都是他的課題,不是你的人生課題。

 

安:我們請陳老師為我們總結一下。

 

陳:阿德勒這本被討厭的勇氣裡,我建議大家去思考幾個問題:

  1. 過去我們認為是負面的事情,以阿德勒的目的學來看,它是有正面的目的的,甚至你正在經歷生命的低潮,你可以問自己,在這個低潮的經驗當中,我得到什麼學習?我有什麼收穫?因為沒有一個經驗是用不到的,也許當下你感受不到這個經驗對你的未來有什麼幫助,但只要你願意去察覺這個經驗的好處和幫助,我相信我們會縮短負面的時間、低潮的時間,很快走出來。

 

  1. 阿德勒說到,很多的煩惱都與人際關係有關,所以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一點是你要學會去割捨別人的課題,那可能是你孩子的課題、另一半的課題、員工的課題、閨蜜、好朋友、好兄弟的課題,不是你的課題,但你可以對他們展開幫助,你可以協助他們,不管你如何的付出,請記得把人生的選擇權留給對方,因為那是他必須要去學習的課題,而我們的協助是加分,但不要試圖去改變對方

安:謝謝陳彥宏老師跟我們分享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謝謝。

 

想要第一時間收到我們的新訊息,學習如何在生活中真正落實吸引力法則嗎?

請訂閱我們的電子報,還有更多專屬的吸引力法則實踐方法喔!

註:以上圖片引用自城邦讀書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