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上個月台灣發生一個很有名的事件,就是長榮罷工事件。

非常巧的是,本來我的機票是6月底從峇里島要飛回台灣一趟的。卻剛好遇到這個事件,所以我跟老婆商量之後,直接將機票延到九月才回台灣。

老實說,光延機票、辦簽證延期一堆事也讓我們多忙了好一陣子,而我也剛好在忙著心靈圓夢魔法團2.0~意識再造計劃的課程更新,著實有些忙錄。

有一天晚上,我回到我們在峇里島住的Villa時,看見我老婆正拿著手機看著,我問:

「妳在看什麼?」

她回:

「長榮罷工的事情呀,他們和資方談判的時候有直播。」

我又問:

「看那個幹什麼呀?」

她回:

「因為我看見網路上有長榮的人說,旅客自己應該關心班機是否會如期起飛,旅客應該要關心罷工這件事才對。」

當下其實我心裡想著:

「什麼鬼!?為什麼突然我應該將我的心思與注意力放在這件事情上?就算我坐的是他們的飛機,為什麼在我信任這間公司跟他們買機票,而且沒有天災的情況下,我需要關心他們到底還會不會飛?」

當下,我是覺得有點莫名奇妙的情緒,那種感覺就好像,你信任了一間賣麵包的網路商店,你用你的信任(金錢),跟他交換了麵包之後,麵包到了,結果你咬了一口才發現,麵包全都發霉了… 

然後你打電話問那間網路商店,他們反過來跟你說,你自己應該注意我們上一季的營收虧損、工廠的工作流程和原料的狀況呀。

我不是指消費者就完全沒有該負的責任,我也不喜歡那種花了錢就認為自己是大爺的消費者…

我單純在傳達的,只是我當下的心情。

對他們來說,長榮罷工背後的“意義”是…

事後,我還是上網爬了一下文,也在FB上面發了一篇文,詢問了週遭朋友的意見與看法:

我不是當事人,所以不評論一些什麼,因為 不管用誰的角度來看事情,都是有限的角度而不是整體的全貌。

看了些文章,可能工會和會員們,他們會執行罷工這件事情,背後是有使命存在的,可能他們認為這是台灣勞工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轉捩點

而長榮公司也有他們二戰之後留下的軍事做風與企業文化。

無論哪一方,似乎都是一種集體意識在背後運作。

今天聊這個事件,我不聊責任歸屬,也不聊該支持誰,更不聊工會和長榮這兩方做對了什麼又做錯了什麼…

我還是比較想聊的,是關於內在層面的學習,關於覺察限制性信念的學習,以及關於…

解決問題的3個層次!

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其實有3種完全不同解決問題的層次:

層次一、陷入困境中

單純陷入困境卻不找方法的人大有人在,他們可能就是持續地在說風涼話,持續地抱怨,但沒有做任何建設性的事情。

我想這是我們不想陷入的狀態中,因為,通常陷入這個狀態的人,也是我常說的呈現“受害者狀態”裡的人

層次二、找到並修正困境中的問題

我覺得這一點,比較像是長榮罷工這次事件,工會他們做的事情。

協商、修正一些事情,當然是ok的,而且他們也非常地有勇氣,然而, 在這個“試圖修正困境中問題”的層次,它的缺點是,無論如何修正,我們仍然是在被制約的架構底下做事。

層次三、創造一個全新的實相來淘汰掉舊的

時常我自己無論在事業上或生活上有些問題想解決,但自己陷入困境時。(陷入前兩個層次的時候)

我都想起曾經看過的一段名言:

“我們不能用製造問題時的同一水平思維來解決問題!”by 愛因斯坦

(原文:Albert Einstein: “The significant problems we face cannot be solved at the same level of thinking we were at when we created them.”)

比方以層次二的角度來說,工會想要與長榮協商與談判得到一些他們想要的,但是我感覺他們是在一個架構之下在解決問題…

而這個架構是…

「賺錢就是必須找一個朝九晚五的職業」

罷工的行為就好像是…

「因為賺錢就是必須找一個朝九晚五的職業,而這個職業我們喜歡,我們想要掙取更多,因此我們採用罷工的行為來談判。」

如果,一開始我們就在這個架構底下解決問題,你不覺得老早就已經被“困住”了嗎?

這整個事件就讓我感覺好像愛因斯坦所說的,正在運用製造問題時的同一個水平思維來解決問題。也就是正在層次二解決問題。

我不是說,每個罷工的人就該辭職去創業或是搞某個投資了…

(雖然我有跟我老婆說過一個idea是:既然不喜歡長榮的文化,那不就發現一個市場缺口嗎?找創業家出來開一間好的文化的航空公司好像不錯…結果我老婆跟我說好像真的有人開了。)

《圖片取自聯合新聞網》

我也不是說,長榮罷工行為是沒有意義的…

(站在長期的角度來說,也許這真的是某個未來還會再發生的運動的種子,可能真的成為某些轉變的必經過程)

我想透過這個事件,來讓你了解解決問題的層次, 我們時常都被困在表象的層次裡,在表象裡面解決問題,然而卻解決不了真正的問題 …(當然也就會有點難達成生命中真正的目標)

你訂立的目標是行為目標?還是最終目標?

我聽過一個故事,有一次,有一個上進的打字員,他去上了一門個人成長的課程,課程中,老師詢問每個學員的目標,輪到打字員的時候,他說:

「我的目標是讓我的打字可以從每分鐘100字,變成每分鐘150個字!」

這時候老師愣了一下,問他:

「為什麼你想要讓你的打字速度從一百字變成一百五十字呢?」

打字員回:

「因為這樣我就能夠用更快的作業速度完成我的工作!」

老師又問:

「那你為什麼要用更快的速度完成工作呢?」

打字員回:

「因為這樣我就有機會能夠加薪!」

老師再問:

「你為什麼想要加薪?」

打字員回:

「因為賺更多的錢,我就能租大一點的房子,將我鄉下的父母接過來和我一起住。並且就近照顧他們。」

這時候,老師突然又問一個問題:

「那你真正的目標到底是打字速度變快?還是享受天倫之樂呢?」

打字員突然呈現一個啞口無言的狀態。(也許他內心想講“都想”,但又好像覺得哪裡怪怪的)

這故事裡,老師問的最後一題有點奇妙,有點廢話,但,也值得令人深思。

他的意思是…

你真正的目標是什麼?

你想要的最終結果是什麼?

然後,要完成這樣最終的結果,你可以採取的行動有哪些?

打字員也是試圖想在“層次二”來解決問題。

因為,在他與老師一來一回的對話之中,我們不難發現,可以看出打字員的 “直線性想法”

那個直線性想法,就如同我在上面說長榮罷工事件的架構類似,這個想法就是:

「要接我爸媽過來跟我一起住,我必須賺更多錢,而賺更多錢,就只有讓我的打字變得更快這個方法!」

你有看出什麼嗎?

我們人生中有許多謊言,誤導我們所訂下的目標是“行為目標”,而不是最終目標!這些謊言像是…

「賺錢就是必須找一個朝九晚五的職業」

「人生的路線就是好好上學取得好成績,出社會之後找個能出人頭地的工作」

「婚姻如同愛情的墳墓!」

「上帝說人一生下來就是有罪的!」

「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和能力能過自己想過的生活的。」(你相信嗎?)

在我重新設計心靈圓夢魔法團2.0~意識再造計劃課程時,就是希望它能夠幫助更多朋友,從人生中各個層面去發現自己活在哪些人生謊言中,並跳脫出來重新創造自己的理想人生。

每個人真正要的最終目標都不盡相同,但,也都沒那麼不同。我們都想要愛、自由、豐盛、成就、快樂、連結、貢獻等等元素。

然而,當我們真的想要活出這樣的豐盛人生時,當我們遇到問題該解決的時候,也許我們可以思考一下我們是否正在層次二?還是我們正在層次三呢?

我想,當我們沒有發現自己正活在某種限制性信念(人生謊言)時,我們無論想解決什麼問題都是在層次二

然而我相信, 在層次三解決問題,是完全不同的力量。

在層次三解決問題,是更好的方法能夠“直接”完成我們的最終目標。

每次遇到問題,都是一個重生的契機!

包含長榮罷工的事件,無論對於長榮資方還是工會、空服員和榮工們都是一樣的。

下一次,當你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先暫停一下, 做這個練習 ,問問自己:

我現在正在用哪一個層次來思考解決這個問題?

我的困擾是因為我被困在哪些限制性信念裡?或困在哪些別人建立的架構中嗎?

我相信當你這樣做,你會有機會覺察更多限制住你自己的限制性思維…

畢竟,覺察是改變的開始!

祝 心想事成!

星洆

P.s. 如果你看完這篇文章,也許你發現了,想進入到層次三來解決問題,前提是能夠發現你身上的限制性信念、你的制約。

其實我的所有文章和課程中,不斷在聊的都是這個部份…有興趣可以點此了解心靈圓夢魔法團2.0~意識再造計劃,我們 這一週正式開放意識再造計劃課程的報名,請把握特別優惠

我最近看完了一本有關人類歷史的書,發現原來人類真的是集體生活在自己創造出來的幻象裡,再被這個幻象所困擾,而事實上覺察這個幻象,就是覺察你的限制性信念…

如何進入層次三的狀態來解決問題 ,我們下一篇慢慢聊。

特別後記+聲明:

在這篇文章(影片)完成之後,我收到一封網友的回信,他這將篇文章和影片解讀成我是專門寫給勞工或工會看的,但事實上不是這不是我的用意,我是針對所有遇到問題需要解決的個人。即使是資方、老闆遇到問題時,也是可以使用相同的方式去思考解決問題之道。

為了不讓更多人誤解這篇文章的意義,特別在這邊寫這個簡短的聲明:

1.整篇內容並不是在指下列3句話的任何一個。

「您想更好,就去找更好的環境」

「不爽不要做」

「這你選的、憑什麼要因為你愛這個職業就非得改變這個環境」

整篇內容包含所舉的例子,並不是這樣非A即B的邏輯來解讀。

請勿掉入如下陷阱:

A說:「你今天看起來特別漂亮!」

B回:「所以今天以前都很醜就對了!?」

這篇並不是只有是跟非、黑與白或不是A就一定是B的方式來解讀。

2.內容中舉的例子雖然以一般上班族為例,但事實上無論大小老闆、有工作或沒工作的任何人都能用相同的方式去覺察自己掉入哪些架構。

比方說老闆遇到員工向心力的問題時,也可自問自己是否掉入了某些錯誤的架構中,像是“做老闆就必須對員工用罵的來增加他們的績效”。

只是因為大多數人是上班族,而且都有“朝九晚五”的賺錢迷思,因此舉這個例子容易理解。

在此發表簡單聲明。希望閱讀的朋友可以理解,並朝正向的方式去解讀與運用。